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王玮: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发展与创新工作研讨会议的讲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王玮: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发展与创新工作研讨会议的讲话(图1)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 王玮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与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在古都西安联合举办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发展与创新工作研讨会,这是工程建设标准领域关注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对本此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衷心感谢大家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与标准创新基地联合主办,是推动标准创新与融合发展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也为行业之间、省市之间、同行之间交流研讨提供一个平台。很高兴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做好新时代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更好地凝聚标准改革与创新的共识,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新时代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必须坚持高点站位,全局谋划
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程建设标准化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技术支撑,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工程建设标准化变革。众所周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具体到标准化领域,从标准的制定到实施全过程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换、体系创新和机制创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发展,要考虑整体、平衡、补短板和可持续,要向“百姓关心”、“行业关注”、“以支撑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方向推进,根据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研究调整工程建设标准化战略和政策,以解决不同层级、不同类别标准的滞后、重复、交叉等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内容要更加突出四节一环保的严格规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能源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标准编制工作应进一步贯彻开放理念,要发挥主管部门、主编单位、标委会和技术专家等多方积极性,扩大参与度,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总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标准化工作,都要坚持国际视野、高点站位,从全局高度、发展眼光,以更宽视野、更深层次来谋划各项改革,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标准化机制和环境,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更好地服务建筑业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和重大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第二,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快建立以全文强制性工程规范为核心,以推荐性标准和团体标准为配套的中国特色标准体系。
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完成工程标准体系的转换,构建中国特色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制,建立以全文强制性规范为核心,推荐性标准和团体标准相配套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一是加快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制定。开展强制性标准改革和全文强制性规范的制订,是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是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宜居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水平,是落实城乡建设安全、绿色、韧性、智慧、宜居、公平等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制定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目的是为全社会确定一个技术底线。有了这个技术底线,涉及技术性要求的工程建设活动就有了基本遵循,涉及技术活动的质量安全监管就有了技术依据;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全文强制性规范起到了“兜底线”作用,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提供了前提保障。优化精简推荐性标准也是标准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荐性标准的制订一方面以满足政府促进行业发展为前提,为支撑产业政策、战略规划提供基础、通用和急需制订的标准,另一方面以支撑全文强制性规范实施为目的,通过对现行标准进行调整、修订,将强制性要求落实到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推动强制性规范和推荐性标准的改革,是朝着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目标迈出的关键一步,通过控制政府新增标准和优化政府现行标准来释放团体标准发展空间,增强团体标准的发展动力,下一步,团体标准也要注意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转变,要推动团体标准做精做专做领先,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团体标准的权威性,提高团体标准采信度。
二是与条文强制性标准相比,强制性工程规范编制思路有重大的变化2016年起,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以编制全文强制性工程规范为重心。为慎重起见并减少失误,强制性工程规范编制按“研编”和“制订”两步走的要求推进。研编工作要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全面梳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对项目建设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到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公共利益和秩序等相关规定;二是开展项目规模、规划布局以及工程功能性能、关键技术指标、关键技术要求等研究;三是全面收集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及强制性条文,并对强制性条文取舍补改进行研究;四是开展国外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研究,对比分析中外各项技术指标的差异。对编制思路也提出了新要求。不同于传统的编制思路,强制性规范更加强调对目标结果控制的要求,不再将实现目标结果的技术途径、技术方法、技术方案等具体要求作为编制规范的内容,相关具体要求纳入推荐性标准或团体标准。与条文强制性标准相比,强制性规范更加强化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对象的一项顶层设计主要规定项目的环境、健康、安全、卫生、生态、环保等强制性、管控性要求;更加注重强制性规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聚集百姓和社会关切,以保障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住宅项目规范中各项指标的提升。
三是强制性规范体系已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支撑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框架现已基本建立。前不久,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了22本全文强制工程建设规范,城建和建工领域另外16本也计划于年内批准发布;冶金、机械、石油石化等工业领域约180本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编制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四是工程建设领域团体标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领域各行业团体标准蓬勃发展,其中,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的团体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是新型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为全文强制性规范的实施提供了体系保障。团体标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当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也引起一些担忧,但这些问题毕竟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
第三,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应坚持创新引领、系统推进、上下联动、精准发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尤其是落实双碳新目标的持续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仍面临着标准体系重构、体制机制优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标准化效能增强、标准国际化寻求突破等重大改革任务。
一是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行业重大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标准科技创新。加强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城市更新、新城建、城市信息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与标准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和美丽乡村,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二是主动作为对标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工程标准化改革,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过去我们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技术标准,都有很强的苏联模式下的计划经济烙印,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造价、标准都是各管一段,相对项目整体而言是碎片化管理,在标准方面表现为越编越多、越编越细,过于重视措施和过程,没有发挥出市场主体应有的责任和创造力,既束缚了创新手脚也不利于项目高质量实施,现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目标结果导向,强调安全、健康、环保等最终功能性能的底线要求,多元供给,鼓励方法和措施的创新,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如体系上好不好,要素指标上的好不好,使用实施效果上的好不好,来实现标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我们还将紧紧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规划部署和标准化工作职责,调查研究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项目,对现行标准统筹修订,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
三是坚持绿色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以标准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全面推动实施绿色低碳行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举措。大家都知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生产生活设施布局,减少通勤时间,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减低城市排放总量,提升城市碳汇能力。经研究标准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权重比较高,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持续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发展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及新型、低碳建筑材料,推动清洁能源应用,降低碳排放。我们还将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碳中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与评价标准,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四是加快标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以标准化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伴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在智能制造与智慧建造、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等领域不断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的变革,标准形态更加多样,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方式也将发生改变,标准管理及行业管理的模式亟需创新,标准化工作从传统的制订、管理和实施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的需求越来越急迫,标准数字化将成为促进工程建设标准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手段。我们应通过智能建筑功能性能升级和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建造深度融合,加强系统集成和标准体系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坚持国际视野,积极实施标准国际化战略,加快标准国际化步伐,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能力水平提升。
以标准国际化助推中国建筑业“走出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是新发展格局下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发挥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的战略要求,必须以国际化、全球化视野,准确把握标准国际化工作的时代特征、机遇挑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在国际化标准体系重构、国际国内标准化协同机制创新、标准国际适应性提升、国际标准制定、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国际交流和推广等方面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全面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国化战略。要加强标准国际化工作顶层设计,强化标准与政策、规则的有机衔接,以标准“软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推动形成产学研协同、产业链协同、国际国内协同推进标准国际化新机制。发挥工程设计、全过程咨询“走出去”对中国优势技术、先进标准和施工企业“走出去”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规性判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协同推进的新型标准化体系,加快推动中外标准体系对接,加快培育、制定和实施一批“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领域的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鼓励并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合作编制标准、共同举办活动、标准的中译英和英译中等,搭建多层级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提升中国标准的海外影响力。
三是加强国内标准化技术支撑机构组织建设能力提升探索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的同步建设和协调发展,推动成立一批国际标准化组织新技术机构。积极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化、国际化的协同发展。积极打造工程建设标准互译和深度咨询服务云平台,为广大企业、科研院所及专家参与标准国际化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标准化服务。加强ISO、IEC国内技术对口机构、国际化专家队伍建设,通过定期举办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高端论坛与专题交流,促进国际和区域标准化交流合作,在国际标准编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同志们!标准化工作需要全社会、全行业共同努力。希望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能积极发挥政府的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纲要、标准体系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急、难、新、重等标准化领域加强与各行业、各地方、各单位的沟通联系和资源对接,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为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和创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各位代表身体健康!